十月的风带着凉意,却在群山之间吹送着不变的暖意。在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,让我们一同走进2025年华彬乡村文化教育的温暖时光,聆听那些关于梦想与希望的故事。
每一程奔赴都不孤单,每一份善意都有回响。这一年,在华彬集团董事长、华彬文化基金会发起人、名誉理事长严彬先生的引领下,华彬文化基金会通过“小松果志愿者文化普及平台”(以下简称“小松果平台”)发起“向阳而生 与党同行”系列公益活动,将无数人的爱心汇成涓涓暖流,送往每一个需要被点亮的地方。
雪域高原的坚守
山路在云雾间蜿蜒,连接着雪域与外界,也连接着现实与梦想。这个夏天,华彬文化基金会携手华彬快消品志愿者团队,接连奔赴雪域高原。
第一次出发高原,志愿者们的目的地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。山路在云雾间盘绕,将一行人引向群山深处的迪庆州民族中学。在此之前,小松果平台上线了“向阳而生 与党同行·云南站”专题,汇聚网友的每一颗爱心,将助学金与物资送到孩子们手中。
华彬志愿者团队走进迪庆州民族中学
再次启程,志愿者们去往的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与德格。在海拔超4000米的石渠县中学和德格县马尼干戈初级中学,空气虽然稀薄,情感却格外浓厚。“向阳而生 与党同行”系列活动通过小松果平台,将万千网友的祝福化作实实在在的助学金。
捐赠仪式上,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表示: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基金会以切实行动为促进教育公平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绵薄之力,让雪域高原的希望之花在阳光下绽放。” 一位受助学生道出了心声:“在这片高原上,我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。”
藏区学生向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女士献哈达表达感谢
这份真诚的付出,也赢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。石渠县与德格县分别授予华彬文化基金会“2025年助力乡村振兴优秀贡献单位”称号。德格县人大副主任巴桑表示,受地理区位、经济基础等条件限制,部分学校在发展上仍需社会力量的鼎力相助,而华彬文化基金会的助学金恰是“雪中送炭”的情义。
华彬文化基金会获“2025年助力乡村振兴优秀贡献单位”荣誉证书
华彬志愿者团队还走进学生家中,在牧区的帐篷里,在农家小院中,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,送去贴心关怀。
两次出发,一片高原。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,希望的种子正悄然生根,静待花开。
梦想开花的地方
在今年四川合江县的“栋梁工程”捐款助学工作会上,当华彬文化基金会代表再次举牌捐赠时,台下响起了熟悉的掌声——这已是基金会在此持续助学的第三个春秋。三年来,华彬文化基金会累计向合江县捐赠77.5万元,资助155名优秀学子圆梦大学。
被授予“2024年'栋梁工程'帮扶助学成绩突出单位”
今年6月,“为合江考生圆梦助力”活动在小松果平台温暖上线。短短13天内,收集了8万颗松果的祝福。
最动人的回响,来自学子们绽放的梦想:
走进四川大学的叶予智,选择绿色城市与智慧建造专业,立志“为家乡建一条产业链”;
南京理工大学的常智勇,在计算机世界里专注探索,希望将来“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”;
中南大学的先远杰,坚定走向预防医学之路,梦想“回家乡做公务员,建设家乡”......
点燃更多梦想的光芒
在位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贵州正安县第一中学,由华彬文化基金会支持建设的实验室项目正在紧密建设中,也让这座历史悠久的校园焕发新的生机。新建实验室将直接惠及全校3900名学生,通过辐射周边学校,形成可持续的教育帮扶效应。学生们得以亲手操作、亲身验证,将课本理论转化为直观认知,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思维。
温暖同行,让爱延续
自2011年成立以来,华彬文化基金会坚持以党建引领公益事业,深耕青少年教育领域。基金会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内蒙古等地开展的乡村文化教育项目,已累计惠及两万余名青少年。与此同时,基金会连续多年推进“健康中国行食育进校园公益行动”“中国好家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入校公益活动”“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”等多元化青少年公益项目,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惠及青少年近百万人次,为青少年全面成长注入温暖力量。2024年,基金会创新搭建小松果志愿者文化普及平台,推动各类公益项目向线上延伸,构建起更广泛、更便捷的爱心汇聚通道,让公益力量在云端延续、在实践中生长。
在这个国家扶贫日,我们更加坚信:每一份善意都在创造改变。那些曾经受助的孩子,如今正在成为帮助他人的人;那些曾经寂静的校园,如今回荡着琅琅书声;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,正在一个个实现。
山路依然蜿蜒,但希望已经生根。华彬的公益故事还在继续书写,而“小松果”也将去往更多需要温暖的地方,让更多梦想在爱的浇灌下,绚丽绽放。